2016年11月11日晚至12日,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IIF)举办首届年会,主题聚焦“数字时代的中国普惠金融”。而当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理念相结合,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促进就业、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新的挑战和风险也随之出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都有哪些实践经验?如何寻找发现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怎样应对普惠金融带来的挑战?本次年会上,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连续发布三份课题报告,试图从数字金融的普惠价值、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舆论认知和社会基础等方面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互联网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故事
2016年11月11日晚,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发布课题报告《数字科技推动普惠金融》(以下简称“报告1”)。《报告1》受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委托,由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自主完成。《报告1》总结了当下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实践,对该行业普遍性的问题与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当晚,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等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报告进行了演讲,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等,就报告涉及的领域进行了热烈讨论。12日上午,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主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就该报告进行了点评。
《报告1》显示,来自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充分证明了数字金融的普惠价值。该指数从2011年的40提高到2015年的220,年均增长53%。分省指数呈现较大的差异,但差距在迅速缩小。地、县两级的分指数也都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地区差异迅速缩小的事实。
但是,目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报告1》分析了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遇到的诸多困难: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还不够“普惠”;第二,数字技术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三,监管要么不设门槛、要么不发新牌照;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已成风险高发区;第五,数字安全存在明显隐患;第六,缺乏一套覆盖面广、效率高的全国征信系统。
《报告1》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很多问题的产生,都与监管缺位或者监管不当有关。为了保障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框架。但必须注意的是,监管不是管死,而是在创新与风险中间取得平衡。
如何平衡?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报告1》就构建监管政策框架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统一监管标准和框架;二是实行综合监管与功能监管;三是设立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四是建立适当的信息披露标准;五是与时俱进地调整法律监管政策;六是完善统一、开放的征信系统;七是加强投资者教育与消费者保护;八是实行高标准、开放的信息安全制度。
商业银行如何抓住互联网带来的转型机遇?
在数字技术时代,跨领域数据的交叉融合和数据的流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面临转型的机遇与挑战。金融业因其自身对数据高度依赖的特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工具进行转型和创新已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余额宝、P2P、众筹以及第三方支付等形式似乎加速了“金融脱媒化”的进程。在内外因素的激励下,商业银行转型迫在眉睫。
2016年1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谢绚丽代表该中心相关课题组发布了课题报告《商业银行互联网战略转型研究》(以下简称“报告2”)。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对该报告进行了点评。
《报告2》从认知、组织、业务三个层面总结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反应。此基础上,《报告2》将2010-2014年至少具有一年完整年报的银行进行保留,通过认知、组织、与产品三个维度,构建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指数,并最终展示了如下中国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战略的图景:
一、2010-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正在不断深化,从东部沿海向西部逐渐渗透。但目前总体转型尚处于转型初期,转型压力仍然巨大。
二、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互联网金融的组织、及互联网金融的产品三个维度来看,互联网的产品的发展与普及最快。特别是电子银行产品,普及最广。互联网理财、信贷、商务等金融产品则普及率仍较低。
三、组织的互联网转型滞后于产品的互联网转型。互联网机构的设置,人才的引进,以及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明显不足。
四、从银行群体看,国有银行从时间上和程度上平均处于转型领先,但明显显示出后劲不足。股份制银行增长迅猛,近几年成为转型主力。而城商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则差异较大,并且上升最快。部分优秀的银行与大部分滞后的银行使得平均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
五、从银行个体看,某些重点地区的中小银行超越传统大行,成为互联网转型的领头羊。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的发展趋势最为突出,盖过了先发优势明显的招商银行。而工商银行则是国有银行中持续转型的典范。
六、从具体转型战略来看,商业银行可以分为三个集群(领先战略、居中战略、滞后战略),两种策略(纸上谈兵、埋头苦干),具有一个问题(组织滞后)。
《报告2》指出,转型难度大、不深入不全面、和产品特色高度同质化是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的几大突出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商业银行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强化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二是变革再造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三是在组织上进行匹配。
一份能get到你对互联网金融小情绪的指数
互联网金融从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的时候,就饱受各种争议,始终伴随着来自不同源头、秉持不同态度的声音。眼下,虽然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与指数可以度量,但是对于新闻报道这种非结构化信息,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量化分析。
为此,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利用近1500万条新闻全文数据,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方法,编制了一套覆盖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的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以下简称“指数”),并于11月12日上午在本次年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靖一就指数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 司巡视员徐忠对该指数进行了点评。
这份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表明,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关注情况呈现出波动上扬的趋势,而对其整体的正负情感态度,则振动较为剧烈。而互联网金融各子类,在关注程度与正负情感态度上,则有着较大分化。
具体而言,在总体关注度与情感态度方面,自2013年1月起,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指数总体不断向上。自2016年年初以来,关注度已经明显回落。
相比之下,情感度指数的震荡更加激烈。在2013-2014年间,除了几个短暂的时点,情感度指数大多处于负值区间。这也许表明,虽然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在显著上升,但对其看法并不乐观。而在2015年,情感度指数一直处在正值区间,即便在下半年P2P平台风险频发,依然如此。倒是在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令情感度指数出现了一个“深V”。从2016年年初,这个指数一直落在负值区间,但最近已经恢复到接近历史平均的水平。
比较不同业务子类的关注度指数,可以发现,过去三年多来热点问题在发生变化。
情绪指数与业务发展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将之前编制的“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中的互联网投资发展指数与情绪指数中的P2P关注度指数做一比较,似乎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从2014年年初开始,两个指数大致保持了同向变化的态势,在2015年年初以后,两个指数分别出现了几个拐点,但仍然相对同步,比如2015年12月之后的回落和2016年2月之后的回升。而在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之前,尚不能确定这样的同步关系在统计意义上是否显著以及两个指数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值得期待的是,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课题组会将编制指数的所有源代码公布,并欢迎任何对这一主题有兴趣的人参与其中。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强为本届年会致开幕辞,徐忠、李礼辉先后发表主题演讲。来自政商学三界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家们,就中国互联网财富管理的智能时代、后监管时代的P2P行业变革与挑战、金融大数据的创新与风控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