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谈起“创新”一词,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大学教授塔勒布所著的《黑天鹅》一书。所谓“黑天鹅”,是指那些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因为欧洲人曾天鹅都是白色的,但这一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塔勒布认为,现代世界恰恰是由那些极端的、未知的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所主导的。《黑天鹅》一书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人类所处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社会。塔勒布强调指出,面对不确定性,人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否则,就会被一只只“黑天鹅”所。

  那么,如何对不确定性进行有效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不确定性中包含确定性,未来既是不可预测的也是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是未来的精确图景,可预测的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说,面对不确定性的经营,企业要主动求变而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而不消极对待;但企业的变革创新不是盲目的、无序的,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市场客户的本质需求。这就是不确定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之道。

  对金融机构而言,所谓的创新就是金融创新。而说起金融创新,不能不谈到华尔街。华尔街长期以来是瞩目的焦点,人们对它抱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绪。对于华尔街,我比较赞同几年前曾热播的一部央视纪录片《华尔街》所宣传和叙述的主题,即华尔街创造财富的力量远大于其财富的力量。一方面,由于华尔街、逐利的本性,不断引发金融危机,对财富造成了;另一方面,华尔街是撬动美国经济的杠杆,从美国的战争到南北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末新经济转轨,华尔街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华尔街创造了现代美国。华尔街创造财富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创新。一位华尔街的金融高管曾经说过:“跟着客户的需求走,迅速转型,一直是华尔街长盛不衰的秘密。华尔街永远不会死去。”从资产支持证券到货币市场基金,从浮动利率债券到远期利率协定,从外汇期货到货币互换,从利率掉期到各式各样的信用衍生品,可以说,正是金融创新促成了华尔街金融财富的快速增值,并催生了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等金融巨擘。

  作为我国银行金融业的一份子,招商银行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作用。下面我想从招行的创新实践谈起,逐步展开今天的话题。

  招行27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行1987年4月成立于深圳,成立27年来,招行艰苦创业,从当初只有1亿元资本金、1个营业网点和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了目前资本净额超过3,000亿元、资产总额突破4万亿元、机构网点超过1,000家、员工超过5万人,在上海和两地上市的全国第6大、全球第44大商业银行及世界500强企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截至2013年末招行净利润和股东权益分别增长了超过93倍和68倍,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42%和69%,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分别达0.8%和19%,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增长均超过21倍;不良率下降至0.85%,拨备覆盖率上升至268%。招行现已成长为中国境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招行曾被咨询公司评为净资产收益率全球银行之首,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市净率全球银行之首、品牌价值增幅全球第一并入围中国世界级品牌,荣膺《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同时,还获得了《欧洲货币》、美国《环球金融》、英国《银行家》等权威和机构授予的“中国最佳银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私人银行”等多项殊荣。

  回顾27年的成长历程,招行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比较快,首先得益于带来的良好的外部经济金融。就自身情况而言,归根结底在于不懈地追求创新。招行始终把创新作为成长的生命线,这源于招行的出身与基因。由于没有的背景与厚爱,只有在市场上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做到自身的产品比别人强,比别人好,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只有不懈地创新,才能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招行的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和文化等三个层面。

  1、战略创新

  “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银行应善于从未来的、世界的、宏观的视野中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在战略层面上比别人看得早一点、变得快一点、做得好一点。招行之所以仅凭借1000家营业网点,却能够连续多次获得国内外权威授予的“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和“中国最佳股份制零售银行”殊荣,创造了令国内外瞩目的零售金融品牌,就是我们追求持续的战略创新的结果。

  ·1995年,招行率先推出第一个基于客户号管理、集本外币与定活期储蓄于一体的借记卡——一,被誉为中国银行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一累计发卡6,300万张,卡均存款超过1万元人民币,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999年,招行抓住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历史机遇,在中国境内首家全面启动了网上银行——一网通,适应了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快速、便捷办理金融业务的需求;近年来网上个人银行业务交易量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0%,电子银行综合替代率超过88%,有效弥补了物理网点的不足。

  ·2002年,招行基于对中国消费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推出中国境内第一张国际标准双币信用卡,成功取得了国内市场领跑地位;目前累计流通户数超过1,700万户,境外刷卡额居同业第一,并且提前实现了盈利,被誉为国际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被哈佛大学编写成MBA教学案例。

  ·同年,我们针对国内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益高涨的历史机遇,推出了国内第一个面向高端客户的金融理财服务品牌——金葵花理财,在刚刚兴起的个人理财市场上赢得了主动,并了细分市场与客户的差异化服务之。目前招行金葵花客户达90万户,管理客户总资产达到1.65万亿元人民币。

  ·2007年,招行在境内股份制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金融服务即私人银行,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金融服务;私人银行客户数目前已近2万户,年均增速超过30%,管理客户总资产超过4,2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超过43%,户均资产居于境内同业首位;招行私人银行业务开办三年即盈利,并三度蝉联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大。可以说,招行仅用五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银行业耕耘了百年的梦想。

  ·2012年以来,移动互联及移动支付产业蓬勃兴起的历史趋势,招行又积极探索移动金融发展,分别与手机制造商HTC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中国联通联手发布了“招商银行手机钱包”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与世界最新科技同步的移动支付服务。这是中国境内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产业新标准下推出的首款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支付产品,开创了中国金融业近场移动支付领域的先河。

  总之,回顾招行27年来的发展历程,如果不能保持持续的战略领先,如果与其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做同样的事情,招行就不一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

  2、管理创新

  转型不是简单的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一场管理的。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最大的差距不在于产品、服务,而在于管理。不弥补管理的短板,没有国际化管理的变革,银行转型就难以取得成功。而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等,但最重要的是管理的。有鉴于此,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管理的突破与更新,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因势而变、因您而变”、“一三五”、“十变”等一系列管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在员工中进行宣导,使之成为全行上下共同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传感器等现代通讯设备的全面普及,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新型网络应用的蓬勃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正迈入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为此,我们提出,要加快实施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管理变革,以大数据技术为利器不断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文化创新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手段,具有相对性;制度可以不断修订,但文化相对稳定,不因企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招行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围绕“服务、创新、稳健”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服务文化、创新文化、风险文化和人本文化,进而为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在招行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我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创新只有紧跟市场需求,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需求,才能获得成功;而客户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往往引致客户需求的变化。因此,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就技术的发展变化而言,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人类正迈入一个网民24小时在线、信息全面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必然带来客户需求的变化,作为银行金融机构,无疑需要主动适应这样的变化及早采取创新应变的举措。

  全解互联网金融:发展演进、基本业态与背景动因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新的商业规律和游戏规则,过去的做法和熟悉的管理办法已经不再,所有行业和企业都要随时做好与被的准备,于是,加快创新变革变得至关重要。对于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互联网时代下最大的金融创新。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业界之所以对这个词的内涵与外延难以形成共识,根本原因是这个事物尚处于持续的进化与演变之中,传统金融机构与新生互联网力量正处于相互融合之中。当前业内有一种倾向,就是认为只有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才是互联网金融;而金融企业使用互联网手段,则不是互联网金融,而习惯性地界定为“金融互联网”。这种单纯地就主体进行划分,习惯性地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对立起来,其实质意义常有限的,因为其人为地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活动。它不是一种脱离金融本质的全新金融范畴,而是互联网与金融交叉结合的产物。从广义上理解,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实质上包括三类:一是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这是狭义上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二是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业务,这个很早就开始了,从金融系统的电子化建设到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受理,再到今天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的建立,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金融业的变革;三是纯粹的互联网金融,如1995年正式开业、1998年被皇家银行收购的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以及完全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线上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美国互联网银行(BOFI)等。

  1、互联网企业渗透金融领域的演进逻辑

  实际上,IT企业想做金融业务远非今日才开始。上世纪80年代,比尔·盖茨感觉到与其把IT系统租给商业银行使用,不如自己办银行,但这一想法由于受到当时美国银行业公会对美联储的游说而落空。彼时,盖茨的那句名言深深震撼了银行界,“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就会成为21世纪一群将要的恐龙。”如今,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务已成为热潮,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行了全面渗透。

  这一渗透历程主要按以下轨迹演进:首先藉由蓬勃兴起的电子商务介入支付领域,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金和客户以后,逐步向融资领域、财富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领域渗透。阿里金融正是上述渗透逻辑的完美演绎者。阿里巴巴在2004年凭借支付宝成功解决了网络买卖双方之间信任度的问题,打入了传统银行垄断的支付市场,取得了网上第三方支付的霸主地位,沉淀了大量的客户及其交易数据;基于对客户数据的深入分析,阿里巴巴找到了一条新的风险管理道,破解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成立阿里小贷公司介入融资领域,并取得成功,目前阿里小贷已累计为70万客户发放贷款1,800余亿元,不良率不足1%,而贷款年利率达到18%-22%,远超商业银行7%-8%左右的利率水平。

  与此同时,大量黏性极强的客户,以及客户在交易过程中沉淀的结算资金,为阿里巴巴打开了通向财富管理的大门,2012年,阿里集团推出余额宝,了碎片化理财的新时代,目前其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用户数超过8,100万,其对接的天弘基金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货币基金。

  相似的渗透逻辑在国外同样成立。比如美国贝宝(PayPal)。贝宝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公司之一,于1998年12月创立。2002年2月,贝宝成功上市,并于当年10月被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交易平台易贝(eBay)以15亿美元收购。贝宝以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为基础,通过产品创新、并购以及合作等手段奠定了其在支付领域的领导地位。截至2012年底,贝宝业务支持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5种货币交易,用户超过1.28亿人,单美国境内就有超过2,000家实体零售店支持贝宝支付;营业收入规模达55.7亿美元,占易贝总营业收入的39.6%,其中处理支付业务交易额为1,449.4亿美元。通过提供支付服务,贝宝成功绑定了一大批优质的客户资源,并以支付业务服务费和沉淀资金利息为主要盈利来源,提供包括延期付款、买方信贷、信用卡、货币市场基金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

  分析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的渗透逻辑,其之所以能够介入长期以来银行占绝对垄断地位的支付领域,是市场需求和便捷支付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以支付宝等为代表的虚拟账户,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线上支付长期以来无决的“钱货当面两清”的问题,增强了网络交易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借助虚拟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进一步整合了各家商业银行的支付网关接口,成为众多商户和众多银行之间的桥梁,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网上的银联”。这种一站式的接入服务,既具备银行网银安全、稳定的特性,又使银行和商户都避免了一对一开设支付网关接口的高昂成本,以高效率、低成本、支持多种银行卡的优势,满足了一大批银行无暇顾及的小微企业和小型商户的支付管理需求。而互联网企业能够进军融资领域,则是信用数据化的必然结果。信用数据化的核心在于实物抵押演化为虚拟信用抵押,利用信息流、资金流和社交网络的非结构化大数据,破解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成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

  2、互联网企业渗透金融领域的基本业态

  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业务,即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业态:

  ·第三方支付

  其最早起源于美国1980年代,得益于良好的第基础设施建设,美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突飞猛进。美国的网上支付,是在发展成熟的线下信用卡和自助票据交换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延伸到互联网的,它的前提是信用卡和银行支票已经成为美国用户支付线下交易最熟悉的工具。

  在国内,目前第三方支付整体业务发展日趋规范。截至目前,共有250余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了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电商企业、传统行业集团、互联网巨头、电商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等纷纷完成行业布局。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06至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0%,2012年市场交易规模高达12.9万亿元;预计到2016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

  按照业务划分,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平台依托型。此类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和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与各大银行、通信服务商等合作,搭建“网上线下”全覆盖的支付渠道,在牢牢把握支付终端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包装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从中赚取手续费和息差,并进一步推广其他增值金融服务。代表企业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腾讯集团旗下的财付通、盛大集团旗下的盛付通等。二是行业应用型。此类第三方支付平台面向企业用户,通过深度行业挖掘,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包括金融服务、营销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等一揽子服务,获取服务费、信贷滞纳金等收入。代表企业包括汇付天下、快钱和易宝。三是银行卡收单型。此类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发展初期通过电子账单处理平台和银联POS终端为线上商户提供账单号收款等服务,获得支付牌照后转为银行卡收单盈利模式。拉卡拉为其中较为成功的典型。根据拉卡拉公司规划,到2014年底,拉卡拉的网点要达到10万个,商户要达到100万,个人终端要达到1000万。四是预付卡型。此类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发行面向企业或者个人的预付卡,向购买人收取手续费,与银行产品形成替代,挤占银行用户资源。代表企业包括资和信、商服通、百联集团等。

  ·移动支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企业向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不断推进,移动应用商店的快速普及,NFC等近场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消费者对安全便捷移动支付的需求增加,移动支付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数据显示,2010至2013年,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增速有较明显的下滑,但移动支付市场增速却出现大幅上升的趋势。据来自一家国外咨询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伴随着实体商品销售的远程采购和NFC交易带动,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在未来5年增长近4倍,支付金额将超过1.3万亿美元。目前国际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依然未定。美国贝宝2013年移动支付的交易额达到270亿美元,已经取得了先机。但谷歌、苹果、脸谱、移动支付公司、银行、运营商等都来抢食,使贝宝难以安然度日。最为典型的是广场公司(Square)的崛起。

  广场公司产品的支付原理简单,商家和用户可以免费获得相应的刷卡终端,刷卡费率为2.75%,远低于信用卡刷卡费率,同时由于其良好的便捷性和丰富的增值服务,备受商家和消费者欢迎。2013年广场公司年处理交易规模达200亿美元,预计2014年将超过300亿美元,目前公司估值超过32亿美元,是2009年底估值的70倍。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主要有三类参与主体,分别为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联与银行金融机构。商业模式上也出现三类主体各自主导及合作的多种模式。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通过和运营商及生产商合作推出支付产品来占领市场,而第三方支付通过开发诸如二维码(腾讯的微信)、声波当面付(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移动端)、近端NFC等新渠道培养客户新的支付习惯。2012年移动支付标准确定为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兆赫后,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手机购物、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移动金融相关业务的用户规模增速均超过了80%。其中,手机网上购物的使用率从2011年的6.6%上升至2013年的15.2%,使用人数从2347万上升到6549万;手机在线支付的使用率从8.6%上升至15.5%,手机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则从8.2%上升至16.9%。

  ·网络借贷

  这是指资金借入者和借出者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借贷的“在线交易”。网络借贷的认证、记账、清算和交割等流程均通过网络完成,借贷双方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借贷目的,而且一般额度都不高,无抵押,纯属信用借贷。

  在国外,网络借贷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美国普罗斯珀(Prosper)为代表的单纯平台中介模式。普罗斯珀成立于2006年,是美国第一家网络借贷公司,会员超过150万,累计借贷额4.08亿美元。借款人可以在网站提起2000-25000美元的借款需求,投资者针对单个借款人最低借款额度为25美元。通过竞标机制来确定利率,通过分散贷款来降低风险。二是以英国悠帕(Zopa)为代表的复合型中介模式。悠帕成立于2005年3月,是全球首家网络借贷公司。其特点在于:划分信用等级、强制按月还款、雇佣代理机构追债等,较好地控制了风险。三是以美国贷款俱乐部(Lending Club)为代表的借贷与社交平台结合模式。贷款俱乐部成立于2007年5月,使用脸谱、其他社区网络及在线社区将出借人和借款人聚合。出借人可以浏览借款人的资料,并根据自己能够承受的风险等级或是否是自己的朋友来进行借款交易。

  我国的网络借贷大体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基于电子商务的网贷平台。除了“阿里小贷”以外,“京东商城”的做法也很有代表性。京东针对供应商和消费者均提供网络融资服务。针对供应商,京东开发设计了供应链金融和“京保贝”两种模式,前者于2012年6月正式启动,该模式下京东不直接进行贷款发放,而是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提供融资信息和技术服务,让金融机构筛选客户并发放贷款,因此京东只是信息中介,不承担融资风险;“京保贝”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与资金提供则完全由京东一手包办,原理与阿里小贷类似,都是基于对客户交易类大数据的深入分析之上,区别在于“京保贝”运用了银行保理业务的原理,只要贸易项下单据经过验证,可以实现“三分钟放款”。上述两种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委托贷款融资、协同投资、信托计划等,涵盖了采购、物流和结算等多个环节。针对个人消费者,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实质类似于银行信用卡消费,额度最高1.5万元,具有30天免息期和相关分期服务,但费率仅为信用卡的一半左右。

  二是P2P网络贷款平台。P2P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借贷模式。它通过P2P信贷公司搭建网络平台,借款人和出借人可在平台进行注册,需要钱的人发布信息(简称发标),有闲钱的人参与竞标,一旦双方在额度、期限和利率方面达成一致,交易即告达成。P2P信贷公司负责对借款人资信状况进行考察,并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等,其本质是一种民间借贷方式。P2P平台的具体形式有很多,较为主流的主要是以“拍拍贷”为代表的无模式和以“人人贷”为代表的有模式。在无模式下,网络平台不履行职责,只作为单纯的中介,帮助资金借贷双方进行资金匹配,是最“正”的P2P模式,也是不少国外监管机构唯一允许存在的P2P模式。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8月,号称“私人借贷领域的淘宝”,已有200万注册用户,2013年拍拍贷线易额突破10亿元,较2012年增长4倍,预计2014年交易额继续超高速增长,达到50亿元。

  在有模式下,网贷公司不再是单纯的中介,一方面要对出借人的资金提供,另一方面也重视贷后资金的管理,同时扮演了人、联合追款人的复合中介角色,这种模式的风险控制力度较大,投资风险比较小,而投资收益也相对较低,代表企业有“红岭创投”、“人人贷”等。人人贷成立于2010年,三年多来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平台成交量达16亿元,增长340%,注册用户达到50万户,年末还完成了美元的融资,刷新了此前美国贷款俱乐部的纪录,成为P2P领域全球最大的一笔融资。

  需要的是,P2P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合规、借款人恶意欺诈、平台风控手段不完善等原因,埋下了不小的风险隐患,特别是不少公司已触及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存款两大“红线”,还有不少公司采取违规的资金池模式导致流动性困难而倒闭。据统计,目前全国正在运行中的P2P网贷平台共有400多家,已关闭的平台至少55家以上,分析人士表示年内可能会有上百家机构倒闭。鉴于此,人民银行等管理部门已多次警示P2P领域金融风险,并将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点调研和监督对象,以确保规范稳健发展。

  ·众筹融资

  这是指通过互联网为投资项目募集股本金,最早起源于美国大众筹资网站凯士达(Kickstarter),该网站将资金供给者由传统的风险投资者扩展到所有大众个体,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资金来源。通过4年多的发展,凯士达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众筹资金平台以及最有效率的募集资金平台之一,参与投资项目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万,提交的项目已经有10万个,成功融到的资金为6亿美元。

  除凯士达外,全球范围内还有很多成功的众筹融资平台。如2011年创办于英国的全球第一家股权融资网站“群集”(Crowdcube)。“群集”鼓励投资者通过购买处于初创期企业的部分股权来为企业融资,成立仅一年时间就累计为企业筹资达256万英镑。当前,众筹融资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小企业获取资金的首选方式。2012年4月份,美国正式颁布《创业企业融资法案》,为小企业通过众筹方式进行融资奠定了法律基础,未来众筹融资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投资业务,并掀起一场改变传统投融资模式的巨大变革。我国目前也出现了众筹融资平台,如“点名时间”、“追梦网”、“淘梦网”、“乐童音乐”、“众筹网”等。其中,“点名时间”是我国最大的众筹融资网站,自2011年成立起至目前,已发起项目80余个,完成融资项目50余个,成功筹资项目近30个,成功率超过55%。

  众筹融资的项目选择极为广泛,音乐、游戏、初创企业、应用程序、时尚设计、创意产品等,都在众筹融资的涉猎范围之内。众筹融资的逐渐兴起,不仅为小企业、艺术家或有特殊才华的个人建立了向展示他们产品和创意的平台,也为普遍投资者提供了“从加入社区、寻找创意、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全新体验。可以不夸张地说,众筹融资可能会掀起一场去精英化的大众融资。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在一个半月内通过网络筹集到158.26万元制作资金,这笔钱来自3593位网民,最少的给了10元,最多一个网友拿出了50万元。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筹融资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大做强。这不仅是因为国内对公开募资的性及“非法集资”的红线了众筹性股权的发展,也因为众筹融资项目优劣评判困难、回报率不确定性强。自2013年中以来,以“创投圈”、“汇”为代表的一批针对种子期企业的创业服务平台,以“众筹众投”的模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其参与者还仅限于少量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涉及金额也相对较小。未来,众筹融资网站要避免出现当年团购网站由于运营模式和内容上的千篇一律,呈现出一窝蜂的兴起,而又一的倒下的局面。这就要求众筹融资网站必须走差异化发展的道。

  ·互联网理财与保险

  这里所提的互联网理财和保险有别于借助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传统理财和保险,而是既有的金融产品与互联点相结合而形成的投资理财产品或保险产品,以“余额宝”和“众安在线”为代表。“余额宝”的创新在于将“交易”和“增值”有机结合,实现了“碎片资金”的理财化。客户将支付宝余额转入余额宝会自动购买货币基金,而且可随时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消费支付或转账,相当于基金可T+0日实时赎回。通过这种创新,投资者能将第三方支付工具余额、股票账户余额这类“碎片资金”全线激活。“基金1元卖”打破了人们对“大额资产的保值增值才是理财”的理解,实现了高、中、低端客户理财的无差异化,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

  余额宝的成功引发了“现金宝”、“活期宝”等“百宝”大战,碎片化理财市场异常火爆。“众安在线”是国内乃至全球第一家获得网络保险牌照的保险公司,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保险销售和理赔,目标客户群是互联网经济的参与方,包括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商家、网络购物消费者、社交网络参与者等公司和个人客户。目前专攻责任险和险,并且已在研发包括虚拟货币盗失险、网络支付安全保障责任险、运费保险、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保险等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具有明显的互联征,能够较好的契合互联网用户的保险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互联网金融门户

  这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价”的模式,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目前针对信贷、理财、保险、P2P等细分行业分布,互联网金融门户领域已有融360、91金融超市、好贷网、银率网、格上理财、大童网、网贷之家等众多公司。互联网金融门户既不负责金融产品的实际销售,也不承担任何风险,无论是资金流动还是交易签约均不通过门户本身完成。互联网金融门户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渠道价值和信息价值。

  ·互联网货币

  互联网金融时代将会出现一种新的货币形态,即互联网货币。在传统银行体系下,银行体系是货币的唯一发行与创造者,货币形式也很单一,除了现金,几乎都在银行体系循环。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电子商务则不断创新货币的形式,很多信誉良好、有支付功能的网络社区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称为“互联网货币”。互联网货币将广泛用于网络经济活动,人类社会将重新回到中央银行货币与私人货币并存的状态。目前已经出现了互联网货币的雏形,即虚拟货币,如腾讯Q币、新浪U币、魔兽世界G币、亚马逊币、脸谱币等,其中最著名的比特币目前的流通数量已达1100万,总值达到20多亿美元。

  在网络游戏、社交网络和网络虚拟世界等网络社区中,这些虚拟货币被用于与应用程序、虚拟商品和服务有关的交易,已经发展出非常复杂的市场机制。比特币具有没有集中发行方、总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和匿名性等四个主要特点,虽然被称为“货币”,但由于其不是由货币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由于不具有内在价值,比特币价格经常大涨大跌,有时一天的波幅可高达40%,2013年12月央行联合五部委下发通知监管比特币,导致其价格当天下跌20%。

  3、互联网金融兴起发展的背景动因

  上述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之所以蓬勃发展、快速壮大,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首先是金融生态的悄然变化。金融的创新发展始终是与技术进步相伴而行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兴起,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搜索引擎和云计算解决了互联网金融必须面对的信息处理问题,使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准确、高效、经济地处理海量数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并使很多实时金融创新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验证和分析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形成客户的信息视图和评价体系,并据此作出决策。

  与此同时,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线上生活、网上消费成为一种时尚而蔚然成风。据3G门户网站调研显示,国内手机银行用户中18至34岁的年轻人群占比近94%,其中近45%的手机银行用户使用过网上支付。金融生态的变化,孕育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

  其次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方面的明显不足。按照克里斯·安德逊2004年所提出的“长尾理论”,传统银行由于追求规模经济性,总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对利润贡献最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即大企业、大客户和中高端零售客户,也就是销量品类平面图当中销售曲线的头部。而对于向小微企业贷款、小额理财、P2P、个人借贷等“尾部”业务,银行或者无暇顾及,或者由于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匹配而不愿涉足。这就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只不过这些需求在传统银行业看来属于小众市场。

  再次是互联网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流量变现的问题,即如何让流量产生最大价值。在初期,互联网企业主要是通过建立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以及打造社区平台等方式积累流量,并通过广告的形成让流量变现。后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蓬勃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快速崛起,互联网企业意识到可以将互联网流量和金融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做支付、融资中介使流量变现,渐渐创新出诸多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企业这种不断进取、持续创新的值得传统银行学习。

  最后是监管的鼓励与扶植。监管没有在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时就一,而是鼓励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因势利导、规范发展,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制度。

  4、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构成的影响

  银行业本身具有IT属性,信息技术之于银行业如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当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凭借着“一纸之符信遥传,万两之白银立集”的承诺取信于天下的时代,他们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的银行已经实现了网上汇兑;当乔致墉坐在乔家大院里雄心壮志地筹划“汇下”的蓝图时,他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的银行网上银行竟如此神奇。同样地,100多年前的美国,运输现金需要长途旅行,走过沙漠、草原和山岭;在黄金潮时期,富国银行为顾客运输重要的商品,将未加工的黄金运送到加工地点制成金币,这项业务采用的方式则先后经历了马车、轮船、铁、电报等多个阶段,如今富国银行可以实时通过自动取款机、电话、个人电脑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

  如今,商业银行履行支付中介、融资中介和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已须臾离不开IT系统的支持。从实践看,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致力于金融服务电子化探索的阶段,即加快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等电子化渠道建设的阶段。据调查显示,美国银行业自1993至2000年7年间,营业网点办理的业务比重由42%降至22%,电话银行办理的业务比重从23%升至35%,而网络银行办理的业务比重则从0上升到13%。

  2013年第1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接近292万亿元,目前已有近70%的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部分银行网银替代率甚至超过85%,如招行目前个人业务电子渠道柜面替代率超过90%,网上个人银行业务交易量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0%。

  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致力于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的阶段,即商业银行不再仅仅将互联网看成一种渠道,而是围绕互联网不断尝试创新金融业务与服务方式,逐渐将之作为创造客户、发现新型客户的业态的阶段。这具体体现为近年来银行竞相拓展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积极探索开展网络贷款,创新推出网络互动银行及微客服、微支付等。比如,招行iPhone版和版手机银行自2010年推出以来,客户端下载量和已签约客户均已超过1400万,年交易额突破近万亿元;2012年,招行还分别与手机制造商HTC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中国联通联手发布了“招商银行手机钱包”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与世界最新科技同步的移动支付服务。

  三是利用商务流大数据致力于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阶段,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的阶段。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兴业、华夏等近十家银行都在电子商务领域有所涉足。由于基于不同的战略定位和导向,各家银行涉足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格局,这当中既有与第三方电商积极合作、借道扩张的借力者,也有专注构建金融产品网络电商平台的“以守为攻者”,更有自建综合电商平台、意图行业格局的强势扩张者。

  尽管商业银行不断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迅猛发展,仍对其构成了诸多挑战。这既体现在对银行业务层面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对银行商业模式与商业思维的深层次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构成的直接影响

  对银行职能端的挑战

  作为金融中介,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是资金融通和支付结算,但目前,这一中介职能已到了第三方支付、网络贷款平台等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并出现逐步弱化趋势。一方面,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作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一直作为资金供求的信息汇集中心而存在,并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规模经济效应。借助这一优势,商业银行可以促进融资过程的完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脸谱类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途径,可以汇集大量信息,为金融交易奠定了信息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支付渠道,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面对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以物理网点和网银为主要渠道的传统商业银行支付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对银行负债端的挑战

  第三方支付会带来银行活期储蓄存款的转换、流动与流失,最终导致非备付金存管银行活期存款的外流。以支付宝为例,2012年支付宝日均交易额已突破60亿元,假设买方付款与卖方收款的时间差平均为5天,则保守估计沉淀在支付宝的资金余额超过300亿元。根据有关,支付宝只能将这笔钱存到其备付金银行即工商银行处存管,出于收益率考虑,支付宝完全可能将其存为定期存款。其结果必然导致非备付金存管银行活期存款的外流。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如余额宝、陆金所等的兴起,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特别是陆金所背靠平安金融集团,拥有平安的全额本息保障,资金安全性远高于其他网贷平台,已与银行理财相差不大,加之8%以上的收益率又显著高出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抢夺对回报率要求较高、不网贷平台的银行年轻客户的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在银行业总存款中占比45%;若进一步假设年末10万亿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中50%为个人理财,则银行全部存款及理财资金中可能受冲击的比例约为46%。随着对互联网金融接受程度的提高、客户理财观念的转变,以及年轻客户群体财富的积累,银行受的负债资金范围扩大是必然趋势,银行资金成本趋于提高亦不可避免。

  对银行客户端的挑战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从支付领域入手,逐渐拓展到融资、理财等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其客户群与商业银行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大。客户是银行最大的财富,如果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庞大的优质客群,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

  对银行盈利端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领域的不断,银行的盈利来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网络借贷发展迅速,对银行的利差收入构成了影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类型逐渐由线上线下,对银行的POS刷卡手续费收入构成了影响;基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银行的基金代销手续费收入带来了一些冲击;以余额宝、陆金所为代表的综合产品或平台会对银行理财资金造成分流,进而影响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构成的深层次影响

  上述挑战还只停留在市场份额与业务发展层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挑战,则体现在商业模式与思维方式上。

  商业模式的挑战

  德鲁克曾经指出:“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在互联网大潮席卷一切的新时代,德鲁克眼中的“未来”无疑已经到来。互联网企业种种匪夷所思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商业模式,对传统银行业提出了重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是金融的核心,金融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实际上就是围绕信息的收集、挖掘、撮合与转移展开的。过去,银行之所以能够发挥中介职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但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客户数据在网络上的共享性,所有市场参与者已经可以越来越充分地了解信息。这样一来,传统银行业的业务疆界和区域格局就很有可能被打破,有互联网运营基础的非金融企业就能够以网络为主要渠道、在数据开发的基础上挖掘出金融业务的商业价值。信息不对称性的逐渐弥合,已经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中介费用的商业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未来商业银行若想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信息时代的浪潮,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在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方面下更多的苦功夫。比如,要能通过对客户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息、交易信息、生活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各类数据的深入分析,还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客户,准确洞察他们的需求、偏好及其变动趋势,从而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进而获取持续、稳定的超额利润;又如,要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破解介入长尾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成本与收益匹配难的问题,开展一对多的、制导式的精准营销,实现长尾市场的批量获客;再如,要能通过打造集中、统一、实时的数据仓库,将用户行为数据为信用数据,并以此作为依据控制信用风险,凭借海量数据,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全程、动态、实时地观察和监测,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行为并做出反应。

  平台与流量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其精髓在于通过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力大的型、包容性的生态圈,让更多的利益相关参与进来产生流量,然后平台企业将流量变现创造商业价值。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余额宝、理财通、百发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其背后恰恰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社交平台腾讯和网络搜索平台百度,将自身所积累的电商流量、社交流量和搜索流量变现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台型商业模式中,无论平台企业连接的哪一方市场规模扩大,都会赋予平台企业更大的话语权,进而带动其客户流量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当下互联网巨头之所以频繁开展收购,实质上就是平台之争。

  对银行而言,客户流量意味着数据积累和市场机会,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户流量,银行的客群增长和价值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在平台与流量方面的强有力冲击,银行必须学会基于客户细分领域的强需求、硬需求,着力打造多层次的平台,哪里有集中的交易流,就跟哪里对接,不仅与线上电商合作,也与线下商圈合作,不仅重视自身业务平台的打造,也积极地合纵连横,开展跨业、异业的合作,逐步建设成为交易流的枢纽平台,在大流量数据中寻找客户、批量获客、发现机会、精准营销、嵌入服务。

  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金融消费以“推”为主,依靠客户经理的推销和柜面人员的推介,而互联网金融开创了以“拉”为主的金融消费模式,通过网易、移动支付等手段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性、及时性和便利性,从而自发地吸引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看似无关的金融应用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即做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也被称为应用场景化。应用场景化的威力,已经在年初的“微信支付马年红包”活动中得到了很好展示。据统计,微信红包仅用两天时间就绑定了2亿张银行卡;从2013年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下午四点,参与微信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超过9400个。这些数字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互联网金融通过场景化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在支付业务前端对银行支付职能的替代。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银行一旦沦为虚拟账号间资金流通的管道,就失去了与客户的直接联系;而银行若没有足够的客户信息,就不能及时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交叉销售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最终对市场的以及渗透其他行业的机会。如何避免这种厄运?关键是要主动贴近客户,将金融服务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将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按照应用场景进行整合与分类,然后通过对业务的融合与打包,推送给用户;另一方面要加快物理网点由支付结算为主向营销服务为主、由业务处理为主向应用体验为主的转型,同时通过线上与客户的实时交互,引导客户到线验更好的服务。

  商业思维的挑战

  如果说来自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源的,那么来自思维方式的冲击则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灵魂的洗礼。“互联网思维”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它打造了多么精妙的互联网产品,而是它就如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样,虽然开始只是少数艺术家与匠人对文学、艺术、建筑一种“人文主义”的思辨,但是这种思维的核心最终被扩散开去,影响了经济、教、乃至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最终了整个时代。对传统银行业而言,只有加快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自己、自己,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尽管社会各方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以下三个核心支柱已被广泛认同:

  一是客户体验至上。互联网思维之根在于尊重客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得好,好得超出客户的预期,即使你一分钱广告都不投放,消费者也会愿意在网上去分享,免费为你创造口碑,免费为你做广告,甚至让你变成一个社会话题。苹果公司很少做广告,但它每次推出新产品,都会有大量顾客排队购买。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为什么银行线上支付的支配权会旁落?原因就在于第三方支付的所有创新无一不是为了更加方便地为服务客户,而相比之下,银行恰恰欠缺这种接地气的姿态。尽管银行其实一直在努力改进客户服务,但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究其根本,主要是两者在经营逻辑上存在差异,银行讲究的是通过规范的制度流程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最大化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而互联网企业则通过提升客户体验尽可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财务目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因此,对传统银行而言,想要真正做到客户体验至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从经营逻辑层面出发,对既有的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品牌价值等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比如,在产品设计上,要以客户需求为起点,以客户体验为终点,快速响应,把金融交易过程变成数据交互过程,通过与客户的金融交易不断收集、分析客户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加贴身的综合服务,打造极致的客户体验。又如,在客户服务上,不仅要为客户提供温馨舒适、便捷时尚的网点,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将服务下沉、走进社区、贴近居民;比硬件服务更重要的是服务意识,银行要真正把客户满意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方面银行可以向互联网企业认真学习,如淘宝卖家“见面就是亲,有心就是爱”是其真实的情绪,他们所有客户服务工作都是围绕客户好评展开的。

  二是包容。互联网是一个的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众包、众筹以及众创的模式,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创造普世价值。互联网企业习惯于主动邀请顾客参与到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创造中来,在用户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精益求精。比如微信在推出后1年内迭代开发44次,小米手机每周都要修改四五十个系统漏洞,正是这种独特的“快速迭代,随做随发”的模式,微信和小米每天以几万的规模实现用户增长,而且90%都是活跃用户。相比之下,传统银行更多是封闭的思维方式,如体现在产品创新中,就是采用分工明确、高度协同、相互牵制的模式,通过机械式的运动研制产品,这已经很难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要求。

  如何具备的思维?首先,要在度整合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服务平台,联合所有可以合作的机构组织,实现跨业跨界、线上线下、近场远场服务的融合,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其次,要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众包、众筹以及众创的力量,在创设产品与服务时,不仅仅局限于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而是广泛吸纳普通员工以及非专业客户的创意,甚至让他们参与其中,用众创的形式对产品服务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是平等普惠。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更为、更为普惠,而非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服务模式,因此更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拥戴。比如碎片理财,传统银行出于成本的考虑,不会研发设计门槛1元钱的理财产品,而余额宝等现金管理产品则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团购”的形式将客户零散资金低成本地聚集起来开展理财活动,这无疑内在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内核。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因此,看待互联网金融,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其是把金融产品平移到互联网平台,其最大意义在于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边远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和低社会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使得人人都有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的。事实上,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业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实体经济才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因此,传统金融必须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基本原则,并积极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思维,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服务半径与水平。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共荣

  1、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相成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互联网金融的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运行方式,而不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在于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半径更广。互联网金融能够突破时空局限,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点网络,让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动动手指头,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能支取任何地点的资金,办理远程银行业务,这是传统银行所望尘莫及的。而正是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很多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为消费者大幅度节约时间成本,可以满足一直被忽视的“长尾”群体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客户覆盖率。二是服务成本更低。互联网金融可大幅降低业务成本。早在2000年时,欧洲银行业测算其单笔业务的成本,营业网点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54美元,ATM为0.27美元,而通过互联网则只需0.1美元;一般而言,银行业通过在线虚拟支付的成本是通过物理分支机构支付的1/16到1/6。三是客户体验更优。用户体验是互联网平台存活和发展的基石。好的用户体验首先需要对客户本身个性化特征的深入了解,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聚焦于每个参与主体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客户需求因此得到了充分关注与满足。与此同时,客户在享受资源的同时也留下了供他人分享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源的收集与分析,互联网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与改进自身服务。四是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互联网将金融主体的金融行为变得更有逻辑和更容易辨别。比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互联网金融是以非常化的方式来生产和处理信息。

  就一个企业而言,它不是存在的,而是会和其他主体发生联系的,互联网通过多侧面来搜集这个企业的信息,将每一个主体产生的有限的信息拼接起来,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阿里金融实际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又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资源分散庞杂,数据难以有效处理应用。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社交网络生成和信息,搜索引擎组织和结构化信息,云计算建模和分析信息,通过上述方式保障金融交易具有充分的信息基础,而这些信息是传统金融机构参与主体迫切需要但远不能及的。五是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更类似于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供需完全匹配,就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在无金融媒介参与的情况下高效解决企业融资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供需对接问题。同时,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定价完全竞争,大幅提升资金效率,并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经历了400余年的发展历程后,也形成了很多难以替代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客户基础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基础与银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举例来说,英国在线银行爱格(Egg)因经营困难于2007年被花旗银行收购,事后花旗总结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客户教育程度要求较高和互联网行为习惯依赖性较强是爱格客户稀少的重要原因。二是服务网络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银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客户服务网络,不仅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而且有不断延伸的海外机构和代理行;不仅有实体营业网点、便捷银行、楼层银行,还有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多元化的电子渠道。凭借发达的服务网络,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资金供给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吸收存款、发行金融债、同业拆借等多种手段,为小企业与小微企业提供可持续的信贷资金来源。仅从存款方面看,商业银行就可以吸收居民储蓄、企业活期和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IPO资金存款、第三方支付资金、结构性存款等多渠道的资金。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仍然受到一定的,而且筹资成本也相对较高。四是风险管控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拥有较为领先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的风险控制手段、相对完善的企业征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能够较好地控制业务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例如,银行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对多年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开发出各类小微贷款打分卡,进而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和质量。五是产品组合优势。

  当前,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单一的信贷产品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面对新的形势,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业务条线、不同产品部门、不同区域分行的整合联动优势,为企业提供贸易结算、信贷融资、现金管理、财务顾问、跨境金融等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总之,互联网能够在虚拟的空间拉近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却不能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有效的信息、人性化的渠道和现实的信任,正是网络时代最需要的。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有较受认可的信赖感,还有相当完善的物理和电子渠道。凭借这些资源,银行作为信用、支付和渠道媒介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可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2、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首先是经营领域的合作。在融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与网贷平台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这是因为双方目标市场和客户定位存在较大差异,彼此竞争的程度远远低于互补的程度。比如,阿里小贷和P2P面对的分别是微型客户和小微客户,单笔授信额度在10万元和2万元左右,而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则是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个人或小微企业,二者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市场。网贷平台客户数量庞大,但自有资金有限,又无法通过吸收存款补充资金;商业银行资金充足,但受成本触角难以延伸至贷款金额较低的长尾市场,因此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在支付业务领域,互联网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各具优势,银行在线下支付占据垄断地位,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很强的公信力;第三方支付企业则在线上支付占据优势,资金结算周期短、支付接口兼容性好、产品创新能力强、客户体验好。

  目前,无论是网上第三方支付还是手机支付,暂时都还无法离开银行而存在,都要与银行账户、银行卡相连接才能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助力银行支付媒介职能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的很多角落,对此银行应以积极的态度互助并进。目前已有85家银行及金融机构与支付宝合作,52家银行与财付通合作。商业银行可以加大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签约合作,共同拓展支付结算的覆盖领域。同样,在财富管理业务领域,银行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支付合作,赚取交易手续费收入;同时,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亦可以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销售。

  其次是管理领域的合作。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与信息的大爆炸使企业面貌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日益呈现出扁平化、柔性化、精细化的趋势,而互联网企业的管理特征恰恰与这样的管理趋势不谋而合。比如,在机构扁平化方面,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构建起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并快速反应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在柔性化管理方面,互联网企业更加突出,为了让员工保持工作和创新热情,微软、苹果、谷歌等公司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做到极致,允许员工上班时间聊天、睡觉、打游戏,鼓励员工打破汇报线直接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等等;而以大数据和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精细化管理更是互联网企业的“看家本领”,其他行业难望其项背。

  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加强管理方面的合作,以提升管理的扁平化、柔性化和精细化水平。比如,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采取自上而下,一般先研究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再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国别、行别的风险限额,在这个限额范围内选择符合条件的客户,授予相应的信贷额度。在互联网时代,银行的风险管理可以向互联网网贷平台学习,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浩如烟海的交易数据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原出一个活生生的客户,掌握他们的行为方式,有效管控风险。又如,在流程管理方面,银行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和管理流程的思与作法,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前中后台的有效分离,使前台专注于客户关系的管理,中台直接进行客户挖掘和分析,后台实现运行的集中处理,前中后台通过顺畅的流程贯穿起来,高效率、高质量地为客户服务,以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等等。

  再如,在数据管理方面,通过数据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目前,花旗银行与脸谱公司已在数据合作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花旗银行与脸谱合作,打通信用卡积分,允许用户出让自己的积分给他人,加强了客户与银行的互动,吸引更多人来办理信用卡和注册积分会员。花旗银行不仅收集到了更多客户的姓名、生日、住址等“硬数据”,还基于社交网络收集到了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意向等“软数据”。更重要的是,花旗银行得到了有着共同爱好或特定思维的一群或一类客户,针对这些客户完成精准营销变得简单。脸谱也得到了来自花旗银行的众多的优质客户。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伟大的事业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当互联网新时代的大幕揭开之际,传统银行应该做的,不是远离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是理解新的规则,寻找新的伙伴,运用新的工具,将原有的业务做得更好。我相信,商业银行只要摄入更多的“互联网基因”,学习借鉴互联网思维,从、体制、机制、流程、考核、产品和文化等方面入手不懈地开展创新,商业银行就不会终结,反而会借助互联网实现新生、实现蝶变。互联网金融不了商业银行!(作者:马蔚华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