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平安证券 王渌/制图

  编者按:“匆匆那年”四个字,因一部青春电影而火,也成了券商、基金、信托等行业总结自身一年来发展时的常用词汇。但这不适用于银行。因为,这一年对银行而言,是多事之年。

  在内部创新层面,为应对互联网金融各分支对支付、小微信贷、活期存款等业务的抢食,银行强势回击,直销银行、社区银行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在主体扩容层面,民营银行在今年破冰,一批迥异于传统银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银行呼之欲出;在资本市场层面,银行优先股开闸,商业银行在丰富资本结构、优化融资方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政策层面,两度定向降准、全面非对称降息、存准调整等大招接踵而至;在创新型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运用上,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先后登场亮相。

  多事之年,亦是银行业努力革新的一年。而我们相信,2015年,银行业变革仍然不会止步。

      互联网金融倒逼银行新业态集中爆发

  2014年互联网金融抢食更加凶猛,以前躺着就能把钱赚足的银行,开始花费心思来应对越来越不安分的“小喽啰”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肩负打破地域、时间,实现纯线上获客重任的直销银行爆发式增长。粗略算下来,目前国内直销银行数量已超过20家。6月以来就有平安银行、江苏银行、南粤银行、华夏银行等约15家银行的直销银行集体上线。

  在所有玩家中,民生、兴业两家势头最猛,管理的资产规模已逾百亿。其中,民生银行还是最早将贵金属投资业务这一非现场开户业务嫁接到平台上,引来一批跟进者。

  而一些存量客户较少的城商行,则借鉴互联网金融,在拓宽产品线上下工夫。具体做法是,在基本标配的货币基金产品购买和存款业务上,嵌入了类网贷(P2P)债权投资、金融搜索、跨境电商融资等功能,摆明了一副要“集互联网金融之大成者”的架势。

  但不得不泼的冷水是,目前直销银行账户大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即使实现了非现场开户,但功能仅限于购买本行及合作发行、代销的余额理财产品,留存资金按活期存款计息,资金进出都只能通过绑定的银行结算账户;此外,直销银行大多数客户仍是银行旧有存量客户,并没有把获客渠道搭建在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账户互通。

  在监管框架下,拓宽产品源与规划更加低成本的纯线上获客渠道,或许成了2015年直销银行应该要伤脑筋的事情。

  除了直销银行,社区银行战略亦在今年集中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民生、中信、兴业、平安、浦发、光大、华夏等十多家银行,皆把发展社区金融提至战略高度。并大举铺设了上千个包括轻型社区银行、智能旗舰店、综合金融服务门店在内的智能网点。

  目前,社区银行服务内容还比较同质化,整合线下商圈、拓展特惠商户源;开发手机应用(APP)客户端,搭载便民服务;与地产商、物业公司、消费连锁等拥有庞大实体网络的公司合作;推广细分行业应用,设计行业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是目前多家银行的一致径。

  在记者此前的采访中,多名银行业人士表示,差异化服务与深耕垂直细分行业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将是2015年社区金融战略重头戏。

  不难看出,为了对抗互联网金融在个人信贷、小微授信、活期存款分流上的搅局,商业银行普遍加快了推出创新应用的脚步。

  与此同时,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分支的合作也在增多,黏性加强。比如:金融搜索巨头融360与一些城商行合作开设了线下小贷便利店;第三方支付快钱基于合作商户在支付系统上沉淀下来的交易与运营数据,提供给银行,银行据此向合作商户进行相应额度的授信。

  总而言之,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据自身的业务特性,在授信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与银行开展合作。 (刘筱攸)

     民营银行加速落地

  2014年,金融机构股权向民营资本,民营银行的破冰便是重要内容之一。如今,首批5家民营银行已迅速进入筹建和开业的阶段,研究机构预计,明年民营银行的试点将进一步扩容。

  民营银行从试点方案亮相到落地,推进速度可谓较快。2014年3月,国务院批准5个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紧接着,银监会7月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即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9月份银监会再批准两家,至此,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已全部获准筹建。2014年12月上旬,银监会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该行于12月底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民营银行的各项配套政策也在逐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1月底出台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令酝酿21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离正式实施仅有“一步之遥”。加之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国内大中银行将失去信用背书,而与民营银行同台竞技。监管层亦表示,2015年将加快出台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完善民营银行持续监管框架。

  民营银行的发起人很多本身就是民营公司,于是差异化经营、与大银行错位竞争、专注服务小微企业成了民营银行发展关键。对民营银行来说,最大优势是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比如已获准开业的微众银行,网络银行的定位也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物理网点不设或者少设,所有的获客、风控、服务均在线上完成,这将人们对银行机构的理解。

  进入2015年,随着国家多层次资本体系和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民营银行将迎来更大发展;随着征信牌照的放开,以及互联网公司多年的大数据积累,民营银行征信成本将大大降低,风控能力也将得到巨大提高;随着互联网基因和传统银行基因的不断融合,银行业生态将发生巨大变化,消费者体验也将大大提升。(梅菀)

      银行已发1746亿元优先股

  “巴塞尔III”的实施,对资本结构单一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年首批试点的银行优先股发行也因此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截至目前,国内银行已经累计发行了1746亿元优先股。

  在优先股开闸的元年,包括工行、中行、农行、平安在内的6家银行公布优先股发行方案。截至目前,农行发行了400亿元境内优先股,中行发行了320亿元境内优先股和65亿美元境外优先股,工行则发行了规模为346亿元的境外优先股,约合56.4亿美元。

  据了解,民生银行近期也在积极优先股发行预案,亦有包括建行在内的其他银行筹备加入优先股试点队伍。

  优先股是“名股实债”,与普通股市场投资者群体不同,属于收益固定、市场波动性低的产品。因此,更多偏债型投资者乐于投资优先股,并不会对普通股投资产生替代效应。

  此外,在融资方式上,优先股与增发或配股等普通股融资方式不同,不会直接分流二级市场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小;优先股也不会稀释原股东的持股比例,一般不摊薄股东权益收益率(ROE),有效普通股股东的利益。

  而就目前已发行的优先股情况看,不论是境内优先股、或是境外优先股,都主要深受险资、基金公司等综合实力较强的机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工行所发行的境外优先股也获得不少亚洲央行的认购,能获得投资风格一向较为谨慎的货币的认可,足以说明中国一些实力较强的银行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

  业内普遍预计,明年银行业优先股发行将进入加速期,除了首批试点的银行会完成优先股发行外,其他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筹备发行方案,毕竟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会制约商业银行高收益率资产业务的发展,影响利润增长和股东回报的提升。

  不过,依靠外部方式补充资本仍难成为主力,正如中行财务管理部负责人卓成文所说,资本管理的原则还是以内部资本积累为主,外部补充为辅;从银行业务经营方式上讲,今后还是应侧重于轻资本业务,进一步发展综合业务。(孙璐璐)

      央行上演花样放水

  央行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谓“眼花缭乱、花样翻新”。

  4月底定向降准后,央行似乎就了“花样放水”闸门,于是再度定向降准、国开行获万亿PSL(抵押补充贷款)、向商业银行投放7000多亿的MLF(中期借贷便利)、非对称降息相继亮相。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更受到的关注,以至于上周末,央行调整存款统计口径,一开始也被绝大多数业内人士解读为变相降准放水。

  但事实上,虽然央行进行了多次未公开的“放水”操作,可除了两次定向降准、发放7000多亿MLF以及非对称降息外,其他的操作均难得到来自央行的正式回应。

  就连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承认,央行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是“花样放水”。不过,胡晓炼也强调,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并不意味着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不使用。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供给也应该增长,作为货币供给的动力源——基础货币需要投放。因此,基础货币投放的工具就会有多种选择。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扩宽如果可以增加货币投放的针对性、有效性,那么,即使市场将今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称为‘花样放水’,也算是达到了重要目标。”胡晓炼说。

  央行一直强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也是不愿意公水操作以及迟迟不肯降准的原因。不过,对于明年的货币政策,正如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调的那样,“货币政策更要注重松紧适度”。业内普遍预计,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更为积极,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或将进一步加大宽松力度,多次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加大。

  而对于创新型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明年依旧会出现在视野之内,从短期工具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设借贷便利),到中期工具PSL、MLF都会多次使用。只不过,市场更期待的是,央行的操作可以及时公开、透明,而不是一轮又一轮的传闻四起。 (孙璐璐)

      银行理财最高收益 花落农商行

  证券时报记者 蔡恺

  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低已见分晓。统计数据显示,在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成都农商银行旗下一款产品以10%预期收益率夺冠。

  农商行和城商行等小型银行是理财市场生力军,产品收益率也具有优势,不过,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明年银行理财市场深化,当前打价格战的手法将失去竞争力。

  最高预期收益达10%

  若撇开投资期限因素,银率网数据显示,2014年摘得最高预期收益率“桂冠”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成都农商银行发售的“天府理财”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10%,投资期限为731天。不过,该产品实际收益还得看投资期结束后的表现。

  如果按照1年投资期限来归类,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银行发售的“7777理财创富005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8.8%。半年期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华融湘江银行发售的“2014年融智理财富盈计划之新春酬宾1400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7.3%。

  股份行平均收益率为5.46%

  近年来,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理财市场生力军,发行数量已经占据了一定规模。普益财富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月1日至今,国有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分别占总数的比例为25%、27%、34%和11%。城商行的发行数量占据首位。

  不过,在所有银行类型中,发行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5.46%)。城商行为5.42%,农商行为5.21%。

  普益财富首席研究员叶林峰表示,在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方面,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的差距不算太大,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各银行为了防范存款流失,将竭尽全力使理财产品的定价持平于竞争对手。